推鉛球是田徑運動場上的其中一項運動,是屬於投擲項目,它對增強體質特為有效,當中更能發展上下肢力量的功能。

 

歷史

推鉛球的運動於14世紀40年代中的歐洲左右,當時大炮已經存在,大炮使用炮彈,炮彈呈圓形,以金屬製造。當時的士兵在無需作戰時流行以炮彈作為擲遠比賽用的工具,這就是推鉛球的始祖。

在19世紀時英國最先把推鉛球項目列入田徑的其中一個項目,後來,推鉛球項目曾經把運動員以體重分級,如柔道項目般,但最後成績証明了推鉛球項目最重要的是合適技巧。

當時標準的男子鉛球重量為16磅,據說在14世紀時,炮彈的重量也是16磅。

 

現代鉛球

現代鉛球在當初成為田徑體育運動後,最早期是採用原地推鉛球的技術,後來經過時間的演變,逐漸出現了林林總總的方法,如側向前、側向滑步推。直至20世紀50年代左右,美國推鉛球運動員創立了背向滑步推的新技術。

運動員在推鉛球之時需要在直徑2.135公尺的圓形區內,以單手把球從肩上推出,鉛球必定要落在落地區中角度線以內方為有效。

在鉛球上,它以鐵以及鉛製造,在常規的比賽中,男子鉛球重7.26公斤,直徑11至13公分,女子鉛球直徑9.5至11公分,重量是為4公斤。

在量度上,鉛球需以地痕之最端拉向推擲圈之圓心,以推擲圈內緣至鉛球著地痕跡近緣之距離為成績,距離之計算需以1公分為最小單位,不足1公分並不計算在內。

鉛球比賽中運動都是在投擲圈中站立開始投擲。投擲圈外圍是鐵鑲的邊,有6公分厚,頂端塗白。在投擲時,運動員不能接觸鐵邊的頂端或者投擲圈以外的地面。鉛球的投擲圈直徑2,135公尺,圈內地面由水泥或者有相似的硬度又能防滑的物質構成,它的高度略低於地面高度。鉛球投擲圈的正前方放著一個木質的擋板1.21-1.23公尺長,它是用來防止運動員滑出圈外的。運動員可以碰擋板的內側,但不能碰擋板的頂部。

在比賽中,著陸區都是由煤渣、草坪或者其他能留下印記的物質構成的平坦區域。每一個扇區由5公分寬的白線分開。在鉛球比賽中,著陸區的扇面角度是40度。

鉛球是推而非擲的項目,推的距離由推的角度、速度、出手高度等因素構成。推鉛球的速度,視推者的動力而定。

 

一般而言,鉛球擲遠的特性為:

鉛球必須以單手自肩上推出。

屬於直線運動。

屬於人高體大運動員的比賽項目。

需要高度瞬發力、速度及全身協調能力。

Shotput.jpg 

 

得分計算公式,其中T為秒、D為公尺、d為公分:

鉛球-51.39×(D-1.5)1.05

 

使用器材:

鉛球-7.260公斤(品牌-Nelco brand)

 

 

聽障世界紀錄: 

成績

選手 (出生年份)

國籍

日期

地點

16.94

HENRIKSSON Bo-Göran (1947)

SWE

29 5 1973

Lidingö, Sweden

16.48

HENRIKSSON Bo-Göran (1947)

SWE

13 5 1973

Stockholm, Sweden

15.83

HENRIKSSON Bo-Göran (1947)

SWE

10 8 1969

Belgrade, Serbia

15.79

HENRIKSSON Bo-Göran (1947)

SWE

31 5 1969

Örebro, Sweden

15.77

HENRIKSSON Bo-Göran (1947)

SWE

19 8 1967

Stockholm, Sweden

14.42

RUSSELL Joe (Joseph) (1936)

USA

6 8 1961

Helsinki, Finland

13.60

KAURELA Valentin (1908)

FIN

16 7 1938

Vassa, Finland

13.15

KAURELA Valentin (1908)

FIN

19 8 1935

London, Great Britain

13.15

KAURELA Valentin (1908)

FIN

3 9 1933

Hämeenlinna, Finland

12.90

KAURELA Valentin (1908)

FIN

18 8 1933

Helsinki, Finland

12.23

KAURELA Valentin (1908)

FIN

23 8 1931

Nuremberg, Germany

11.19

BRUNNER Antoine (1900)

FRA

14 7 1926

Metz, France

8.62

CODE Raymond

FRA

13 8 1924

Paris, France

 

聽障奧運紀錄:

成績

選手 (出生年份)

國籍

日期

地點

16.85

HENRIKSSON Bo-Göran (1947)

SWE

22 7 1973

Malmo, Sweden

15.83

HENRIKSSON Bo-Göran (1947)

SWE

10 8 1969

Belgrade, Serbia

14.42

RUSSELL Joe (Joseph) (1936)

USA

6 8 1961

Helsinki, Finland

13.15

KAURELA Valentin (1908)

FIN

19 8 1935

London, Great Britain

12.23

KAURELA Valentin (1908)

FIN

23 8 1931

Nuremberg, Germany

9.77

HÜFFNER Bruno (1906)

GER

20 8 1928

Amsterdam, Netherlands

8.62

CODE Raymond

FRA

13 8 1924

Paris, France

 

 

參考網站

http://sports.39.net/ydxm/078/26/114305.html

http://www.geocities.com/alexchui1986/page4.htm

http://www.weefish.com/ask/铅球

http://www.deaflympics.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聽奧戰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