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聾人文化」一詞是外來語,源出於美國

美國是民族大熔爐,呈現多采多姿、燦爛繽紛的文化。對於不同的文化,美國人已經建立即使無法接受,也能加以尊重的觀念。在眾多的文化當中,最令我們關心的便是所謂的「聾人文化」。

文化的產生,肇始於血統、語言和生活習慣,而以語言的影響力最為重大。不同語言產生不同風格的文化,也深深決定了此文化的內涵。聾人以手語為母語,加上聽覺障礙,無法或難以接受聲音訊息的刺激,在無聲當中完全依賴視覺吸收資訊的情況下,發展出獨具一格的特殊文化來。

我們都知道文化是自然力造成的,往往經歷漫長歲月的演變,去蕪存菁,始有今天的風貌,因而要去改變是十分困難的。它所造成的價值觀深深地牽制著人們的觀念與思想,試舉一個例子:美國奧克蘭是一個黑人都市,如果一戶白人家庭遷移到那個地方落戶,則他們必須去接納當地的黑人文化,否則必會格格不入。可是,即使這戶白人家庭能表達出對黑人文化的高度接納,他們的黑人鄰居對他們仍會有微妙的感覺,原因無他,膚色不同,文化不同,自然會產生「非我族類」的自我心中意識。而華府特區也是黑人都市,黑人人口達該市總人數約70%以上,市長選舉時理所當然都是由黑人當選,假若美國聯邦政府是個專制的政府,派了一位白人市長去治理首都,你想,會有什麼結局?

「物以類聚」正是文化發展最重要的一個特徵,唯有具備相同背景的人才易於相互接納,融為一個族群。美國聾人經過一百多年的聾教育的發展,已醞釀出極為成熟的「聾人文化」來,其具體的成果展現在1988年高立德的學運上。

當年,華府高立德大學校長出缺。這是一所擁有125年歷史的全球最高聾人學府,譽滿全球,已成為全球聾人心目中的聖地。百餘年來,校長一直由聽人擔任,儘管這所名校培育出來的聾人菁英輩出,取得博士學位且擁有教授及行政主管資歷者更是多如過江之鯽。然而,董事會在遴聘新校長時從未考慮到這些聾人人才,他們決定聘請一位完全不諳手語,完全沒有聾人事務工作背景的女學者擔任新校長。消息傳出,全校譁然,數千名聾人師生原本企盼由聾人出任這個大家長,藉以表現出聾人傑出的才幹與能力,至此完全破滅。

他們放棄了嗎?他們妥協了嗎?不!

他們立即組織起來,由學生會指揮,進行全校性的大罷課,封鎖了校園,堅定的要求董事會收回成命。他們喊出「以聾為榮」「除了不能聽,我們什麼事都能做。」等等響亮的口號,肯定了自己本身的文化價值和地位,進行有秩序、有理性的抗爭,旋即獲得美國輿論界一面倒的支持。起初,董事會無動於衷,靜待學運的平息,認為他們的決策將獲得貫徹的實行。他們料想不到,長久以來一直被壓抑的聾人文化竟然表現出無比的韌性,眼看學生的力量一天比一天壯大,輿論的壓力一波波的到來,連國會議員都加入聲援的行列,每天都有聾友由全美各地趕來加入抗爭的陣營,董事會只得改弦易轍,任命了身為聾人的該校理學院院長約丹博士出任該校有史以來的第一位聾人校長。

1988年的學運不僅是高立德師生們的成功,也是聾人文化發展上的一大勝利,更鼓舞了全球正在為自己地位奮鬥的聾人的士氣。

今天,約丹校長的任職已堂堂邁入17個年頭,他的表現絲毫不遜於高立德歷任校長。該校前幾年的畢業典禮上,美國總統柯林頓親臨觀禮;亞特蘭大奧運聖火傳遞到白宮時,柯林頓總統攜著約丹校長的手共同主持點燃儀式。假使約丹博士當年未能出任校長,恐怕我們聾人至今仍然無緣享有這樣的尊重和殊榮。



 

貳、由自然入文法易,由文法入自然難 



「聾人文化」的特點在那裡呢?

第一,表現在使用手語上,而此手語必定是自然手語。

一般手語翻譯員及啟聰教師所使用的文法手語絕不是自然演化而來的。文法手語的優點是有益聽人的學習手語,及啟聰學校的教學,且對啟聰學生的語文能力之提升較有助益。但我們必須注意到一個現象:雖然啟聰教師在課堂上採用了文法手語,但啟聰學生私底下依然我行我素的使用自然手語。這個現象,中外聾校皆然。 

本文無意貶抑文法手語的地位與價值,長久以來,本人即一直認為文法手語可以彌補自然手語的不足,也一直認為這兩種手語體系應該互為表裡,互為奧援,而不應相互對立,相互排斥。特別是在會議上的翻譯時,文法手語有時較自然手語更能提供鮮明精確的意象,減少翻譯過程所產生的誤差。

不可否認的是,自然手語在聾人文化的發展上佔了絕對的主導地位。一位精通自然手語的翻譯員,顯然要比會文法手語的翻譯員,更能得到聾人的認同和肯定。

美國舊金山的奧龍學院是美國西岸的聾教育重鎮,也是美西聾人文化精華薈萃之地,校內傑出的聾教授多得不可勝數。這所學校定期開辦各級手語班系,為全美聾友培訓優秀的手語翻譯人才。他們的手語初班第一夭上課的情形很有趣,提供我們另類思考的空間和方向。

手語初班的學員來自全美各地,不論是否具備手語基礎,一律從頭學起。負責教授這群菜鳥的是一位女性聘人老師,你可能會以為之所以安排聽人老師來教手語初班,是為了方便以口語來授課,假如你真如此認為,那便大錯特錯了。這位和顏悅色的漂亮女老師站在講台上硬是一語不發,她更嚴格禁止學生彼此間開口交談,有問題時固然不得開口發問,私底下也不得開口溝通。那麼,這一班師生要如何互動呢?這深深地考驗著學員們的智慧,也深深地檢驗著有那些學員具傭了成為一位成功的手語翻譯員的條件。

老師的目的在讓學員設身處地的去體會聾人在溝通上的障礙,進而站在聾人的立場去找尋除了口語之外的溝通方式。老師雖是聽人,但在課堂上卻扮演著十足聾人的角色,她從頭到尾都以寫板書的方式與學員溝通,學員有樣學樣,有的也用板書的方式向老師提出問題,有的會使用簡單的肢體動作來表情達意,種種替代口語的溝通方式一一出籠,顯得十分熱鬧,可是教室裡卻是鴉雀無聲,不知情者還以為這一班師生全是聾人呢。

最值得注意的是:她的第一課授課內容,不是教手語,而是教臉部表情的變化。喜怒哀樂,不經手語,學員都能拿捏得十拿九穩。過了這一關,才能進入自然手語的課程。 

經由這種方式所訓練出來的學員,其水準必定不會太差。我們發現其中最深層的意義是:這位偉大的女老師表現出對自然手語及聾人文化的高度瞭解與尊重。她深深地理解手語的教學必須順應自然演變的法則,先讓學員習慣於以「表意」為主的自然手語,待有基礎之後,再來學習以「表字」為主的文法手語。古人有云:「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在此更改幾字,即「由自然入文法易,由文法入自然難」員的方式,顯然深得箇中三昧。 



 

參、聾人應有的地位與權力 

 

第二,表現在爭取聽聾地位平等的努力上。

研究聾人文化的學者,很少觸及聾人文化的核心。使用手語與不能聽,包括欠缺節奏感,通訊上依賴視覺電子器材及掏口袋時銅板掉在地上而毫無自覺等等,都只是聾人文化的表象,其內涵應該是聾人為了自尊而追求應有的自主權和地位。

高立德大學師生與校友聯手爭取由聾人出任校長,即是最好的說明,他們的成功,滿足了聾人追求榮譽的心理需求。與聾人相處,聽入不宜有聽人第一的沙文主義觀,尤其不宜站在優越的立場去干預聾人的行事,也許聽人的出發點是良善的,是想幫助聾人,但應知所分寸,否則過份的幫助或干預反而會扼殺聾人的創意,也會抑制聾人潛能的發揮。

然而,聾人在要求擁有與聽人平等的地位和相同的權力時,也要自我檢討是否具備了享有這樣的地位和權力的資格。假如高立德大學沒有像約丹這樣具備博士學位,又擁有教授與理學院院長的學經歷的聾人,恐怕爭取聾人出任校長的行動將流於空談。 

經常接觸聾人的教師和手語翻譯員,很少人能體會到聾人迫切期盼「參與決策」的強烈心理。每個人都有表現的慾望,聾人自不例外,唯有聾人精英對關於自己的事務能夠「參與決策」,聾人的地位才能提升,聾人的價值才能得到肯定,「以聾為榮」的口號才能落實,下一代的聾小孩才有效法的對象和榜樣,他們將因而努力學習,奮發上進,以求能達到和前輩們並駕齊驅的地位,而不致認為聾人無用而充滿挫折感,而導致學習和生活都漫無目標,甚至自暴自棄。

聽人在涉及聾人的事務時,若能盡量避免過份干預,或者說越俎代庖,讓聾人多一點機會來自行處理,則其創意和才幹將會得到完整的發揮。

聯合國大會第三十七及五十三號決議案,決定了一九八一年為殘障人年,及一九八三年至一九九二年為殘障人十年,在行動綱領第一段開宗明義的闡述:

「促使殘障人得以『充分參與』杜會生活和發展,並享有『平等地位』,也就是要讓他們擁有與全體公民同等的地位。」

綱領中進一步指出:

「當殘障人遭遇文化、物質或社會阻礙,阻止他們參與其他公民可以享有的各種社會系統時,軌產生了障礙。因為這個障礙是喪失與其他人平等參加社會生活的機會,或是使這種機會受到限制而造成的。」

最積極的一個條文,也是和聾人文化的精神內涵完全契合的是:

「殘障人應當參加各級約有關一般社區事務和作為殘障人與其特別有關的事項的決策。」

與聾人相關的事務,不論是在杜團、教育、藝文、體育、學術等等,都應該讓聾人參與和決策。像全球性與區域性的聾人活動舉辦得非常頻繁。比如由世界聾人聯盟每四年召開一次的世界聾人會議:由國際聾人體育委員會每四年辦理一次的世界整人夏季運動會和冬季運動會:由各州體育聯盟每四年辦理一次的各州聾人運動會等等,還有其他不定期的學術研討會(比如高立德大學於一九八九年召開的「聾人之路」活動)和種種國際性的聾人聯誼與交流活動。

這些活動,不管規模大小,全然是屬於聾人的節目,主辦活動者,從策劃到執行,由聾人負責固不待言,各國代表團也大多由該國聾人領袖出任團長。如由聽人來統籌整個活動,或擔任代表團團長,前者無法彰顯聾人文化的精神內涵來,後者不具備與國際聾人交際的語言(國際手語)能力,反而剝扼殺了聾人參與和成長的機會。我們必須注意,像這樣的機會是十分難得的。

大致上而言,在經濟、政冶與社會較進步的國家,如美、日與眾多的歐洲國家,都能讓聾人全權參與屬於他們本身事務的運作,即使像中國大陸,參加國際聾人會議或體育競賽時,代表團也是由聾人出任團長。一個國家聾人地位的高低,是否擁有自主的權力以及在與自身相關的事務上是否能充份參與,往往從這方面便可一葉知秋。

英國有一公共電視台,製播了高水準的聾人節目,廣為全球聾人與電視界肯定,你可知道這個節目的工作人員大多是聾人嗎?像這樣的節目假如是由聽人來主導,雖然不見得品質會不佳或者無法表現出應有的內涵來,但這樣一來,我們無法從這個節目中培養出專業的聾人電視製作人才,豈不可惜。

再提到手語研究的工作,假如研究委員能多聘請聾人擔任,人數至少佔委員總數約二分之一,其研究的成果相信較易為聾人接受與使用。美國手語的研究工作幾乎部是聾人來主導,因而產生了不少優秀的聾人手語研究人才及學者,對美國手語學術體系的建立,居功厥偉。

在此要特別說明,本文雖然主張與人的﹁參與決策﹂,但並非拒絕聽人的協助與參與。只是我們必須注意,像這樣的協助與參與必須恰如其分。以手語翻譯員而言,他(她)的責任是為聾人傳達與傳遞訊息,他(她)可以站在中立約立場去分析事件的背景讓聾人掌握,但絕不可誘導或指示聾人做決定,決定權在聾人,我們必須尊重聾人的思考與判斷。 



 

肆、我們是一國的 

第三,表現在整人獨特的族群聚集上。

聾人族群在杜會中所佔的比例很小,可以說是絕對的少數,有部分人士一直強調要人要「回歸主流」,所謂的主流便是聽人的社會。在這樣的前提下,他們認為學習口語及放棄手語是最好的方式。其實,「回歸主流」一詞本身使帶有偏見,它否認了聾人文化存在的價值。儘管提出此一理念者的用意並無可厚非。

聾人社會是自然的結合,在這個社會裡,彼此以手語相互溝通、交換訊息,討論共同關心的話題,男女間彼此通婚,或許是「封閉」了些,卻是聽覺障礙之後自然而然的發展。美國各中國城市,住了不少移民的華人,有些人因英語不靈光,終年在此方寸之地過活,無法越雷池一步,除了會說華語的中國人,他們沒有其他的朋友,久而久之,相同背景者便形成一個族群。你說他們「封閉」,他們卻自得其樂。美國人似乎沒有叫這些人「回歸主流」。

假如能有更多的聘人願意把手語學好,讓聾人在每一個地方都能享有無障礙的空間,回歸主流的口號不必強調自然水到渠成。但這只是理想,它和要聾人放棄手語,學習開口說話一樣很難實現。

舊金山名聞全球的花園曲道公路附近,有一處專供聾人聚會的俱樂部,提供各種休閒及餐飲服務,收費低廉。不少聾人開了數小時的車,老遠從家鄉來到這個地方,只為了能用手語和人家交談,他們可能一年半載無法用得上手語,如果他家裡或附近沒有其他聾人的話,使用手語就變成牠的期待。長住國外的人,一回來聽到家鄉話便非常高興,如聆仙樂,這個情形和極盼使用手語的聾人的感受如出一轍。

因此,要尊重聾人,請用他的語言和他們交談,不會的話就去學吧!你接納他的語言,才等於接納他整個人。 



 

伍、未來充滿希望 

近來一些聾友呼籲設置聾人大學,心中亦喜亦憂。喜的是聾人文化很可能因聾人大學的設立而得到具體的發展,憂的是我們具備了設立聾人大學的條件嗎?平心而論,我們在國內所享有的種種福利,較之美國,毫不遜色。我們所不能企及的是,美國聽人對聾人文化的尊重態度,因而從政府機關到民間機構都能給予優秀聾人完全發揮的舞台。但這個成果並不是從天而降的,美國聾人也奮鬥了數十年才享有今天的地位。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以美為師,急起直追吧!

我們已取得2009年聽障奧運的主辦權,保守估計將有100個以上的國家6000名運動員來台參賽。這是一場對台灣而言空前?後的「聾人文化祭」,隨著2009年的逐漸到來,各項宣傳活動與手語志工培訓工作次第展開,尤其是國際手語的引入,將會引導台灣的聾人文化內涵以及台灣手語的發展走向國際化。台灣將隨著聽障奧運的舉辦,一躍而為全球領導聾人文化潮流的大國。且讓我們迎接這一天的到來吧!

 

本文作者為中華民國聽障者體育運動協會秘書長趙玉平先生 (200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聽奧戰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