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

 

第一次在亞洲舉行的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今天在台北揭幕。來自一百個國家的五千多名聽奧選手及教練將在此奮力競逐榮耀。聽奧帶給台灣的,除了國際露臉的光彩之外,還有更多擲地有聲的啟示。

立志奪金的台灣聽奧選手,在短片中以聽障者特殊的咬字聲調,自信地宣告:「我相信聽覺不是障礙,真正的障礙是放棄自己。我相信只要堅持,世界上就沒有任何困難。」這正是聽奧精神的最佳寫照:相信夢想,相信自己內在的力量(Power in ME);即便無聲,堅持逐夢的勇氣,足以感染人心、撼動世界。

聽奧選手的訓練與一般選手並無二致,一樣充滿汗水與淚水,但與教練的溝通多了手語轉譯,訓練與生活的資源更短缺。但這群無聲的逐夢人,他們做到了。今天起,台北將是他們的夢想大聲響亮實現之地。

感謝來自國內外的聽奧選手,他們將給台灣帶來激勵。在台灣飽受天災、悲怨漫天之際,讓我們放下謾罵與抱怨,邀請朋友一齊走進聽奧場館,為聽障運動員熱情加油,並體會生命的神奇。

因為他們不只是身懷體育絕技;突破聽力障礙,追尋夢想的毅力,在各自的人生競技場上,早已是贏家,足以作為我們的典範;運動場上飛躍的身姿都是無聲啟示,讓人體會該如何超越困境,突破殘缺,走出新局。

以曾在羅馬聽奧為台灣奪金的十項全能選手安慶隆為例,他十歲因高燒失聰,自此走入寂靜世界,但他不讓聽障成為發展運動天賦的阻礙。即使賽前訓練讓他必得辭去工作,只靠積蓄過活,他也毫不猶豫,只為「把金牌留在台灣」。他說:「我失去的是聽力,不是信心。」何等氣魄!

感謝聽奧,讓台灣社會看見聽障者的身影,教給我們關於「差異」與「接納」的功課。每位聽奧選手有不同的生命故事,有各自失聰與調適的歷程,正如同我們每個人各自殊異一樣。耳聰目明、好手好腳的人,果真就完全沒有殘缺?相對而言,每個人都有我們自己的「殘缺」,若缺乏包容與平等,只怕我們的心也是「殘缺」的。

「以運動達到平等」是聽奧宗旨。主辦單位須讓各國選手在台享有「聽覺無障礙」的比賽及生活環境。台灣游泳女將曾紓寧對於「平等」這事,該有深刻體會。她天生聽障,從小「想過同年齡小孩的正常生活」。她常與一般選手同池競技,但彎身預備時,她總須轉頭偷瞄隔壁水道選手的動靜──因為她聽不見跳水笛聲。以「聽人」(指相對於「聽障」的一般人)為主的競賽,從不曾思考把聽障選手的需求列為必要。當曾紓寧看見對手跳水再入水時,早已慢人半拍。她總是樂觀地說,下水後再努力把差距追回來。

託主辦聽奧之福,除賽場特殊設計外,台北市在賽前推出多項「聽障友善」措施,正可為台灣提升「聽障無障礙環境」設立標竿。諸如:車輛須禮讓行人,讓聽不見車聲的聽障者享有行的安全;廣設「影像電話」,聽障選手能直接以手語溝通;手語翻譯員廿四小時待命,溝通不必等待;警局也接受手機簡訊報案;飯店的警鈴與「morning call」服務,都以閃燈及震動器代之;連咖啡商星巴克也訓練店員手語,以客為尊。但這才讓人驚覺:原來,在聽奧舉行之前,台灣聽障者竟然享受不到這些「友善」!

全台灣約有十一萬名聽障者,其中約六成是因年老而聽力退化;因他們外表無異,若非以手語交談,我們常是「看不見」身邊的聽障者。同住一個城市,同處一個世界,我們對聽障朋友的理解,對聾文化的關切,真是太少太少了。藉著主辦聽奧,打造聽障無障礙環境,並在賽事結束後讓「無障礙」擴大到每個角落與環節,該是這次聽奧盛事帶給台灣的祝福。

這世界太吵鬧,感謝聽奧,讓我們學會「無聲的力量」。讓我們安靜,且慢嘈嘈辯解或相互指責,學習聆聽那些已說、未說的真心;就像泅泳在碧藍無聲的海波之下,沒有聲音,只有頭頂射下的天光,引領人朝著內心的真理游去。

【2009/09/05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聽奧戰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